Uber的财报一向有趣。之所以有趣,是因为每当投资人将注意力转向旅游转型、跨境交通等直观增长项时,Uber总能另辟蹊径,以一种反直觉但更数据化的方式说服投资人。2025年,Uber舍弃旅游,转向更具未来影响力的方向:自动驾驶与杂货配送。
这种转向并非仅为操作声量,而是未来转折点的前哨站。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对损益表的潜在改写、使用体验与产品覆盖的根本优化,让这块表面看来与当前车队总数相距甚远的非核心领域,成为Uber增长想象力的主力承接者。
2,000亿美元的公司市值对应了什么
Uber的盈利能力与现金流年年优化。连续五季依GAAP会计准则实现正向净利,月活用户突破1.7亿,2025年第一季营收年增14%,净利达17.8 亿美元,推估全年净利过百亿美元,是对其(最高达)2,000亿市值的有力回应。
在整体表现稳健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成长来源的多元化。出行与外送仍然是两大支柱,但在各自领域内部,都有明显的多元产品延展趋势(multi-product usage)。在出行板块中,来自UberX以外的产品──即Reserve(预约)、UberX Share(共乘)、Comfort/Black/XL(升级)、WAV(无障碍)等长尾品项贡献已超过三成行程数(Q4为37%)。共乘不计,这类产品的客单价与转化率通常较高,对平台平均贡献值稳步上升,也同步优化了Uber核心本业的收益与用户活跃。
从交易额看,即便已达百亿美金量级,如不考虑汇率因素,过去三个季度年化仍有19%的增速;城市类型上,核心市场与低密度市场(Sparser Markets)行程占比约为8:2,双方均维持双位数增长,且后者速度更快,显示Uber并未陷入饱和的成长陷阱。
无人车布局:从探索到主轴
2025年的电话会议中,自动驾驶首次成为策略沟通主线,显示其已由”战略前瞻项目”升级为”平台核心能力”。回顾2020年,Uber曾出售自驾研究部门ATG给Aurora,当时市场多解读为策略撤退。
不过五年,快出又快进,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三个”超预期”正在发生:技术成熟速度超预期、盈利结构改写潜力超预期与产品覆盖完整性超预期。这不再只是科幻叙事,而是财报想象力的实现可能性。
目前Uber的自动驾驶进程分为美国与国际两部分:
在美国与Motional、Waymo、Aurora等合作,于奥斯汀、凤凰城、洛杉矶与亚特兰大等城市启动无人驾驶行程,部分区域已实现日常行程的商业化服务,并非仅限封闭场域;
国际方面,在中东与百度Apollo Go、文远知行WeRide、小马智行(Pony.ai)等合作,重点布局阿布扎比、杜拜等城市。
根据目前公告来看,以奥斯汀为例,自动驾驶平均比99%的人工司机还要忙碌(以每辆每天的出行次数定义)。
自动驾驶为何对盈利结构重要?在现行平台订单中,司机费用为最大成本,依简化模型推估,占60%左右(若以美国网约车订单均价20美元,其中司机收入12美元计算),扣除保险与其他成本,Uber每单毛利约在6美元左右(30%毛利率)。
一旦以自动驾驶车队取代人力,这笔变动成本将转化为固定成本,以折旧与运营支出形式体现,具规模经济潜力。根据海择资本简化推算,自动驾驶车队的每单毛利可超过14美元,即毛利率超过60%–75%,为现行模式翻倍。
当然,这部分仍需考虑每辆自动驾驶车辆的实体成本,以Waymo One为例,每辆车量产成本超过10万美元,我们认为Uber会用策略合作的方式降低资本支出。
更关键的是”服务边界”的推进。自动驾驶可在夜间、低密度、偏远地区稳定运行,弥补过往被人力供给限制的市场盲点,这特别有利于亚洲人口负增长的城市。此举不仅能提升用户黏着与留存,更扩大了平台的物理版图,形成更紧密的城市网路。此外,无人车行程在使用体验、稳定性与一致性上,也有潜力高于人工司机,进一步降低用户摩擦。
外送的再定义
市场原本将外卖视为疫情期间的暂时性红利,Uber却逐步把它变成一门高毛利的长期事业。本季的配送利润率为3.7%,甚至较去年同期成长。新的动能主要来自两点:
广告变现:Uber Eats广告收入已成为平台级利润贡献来源。目前广告收入主要来自搜寻排序、推荐页与横幅曝光,未来若导入乘车阶段的推播,将进一步放大广告主范畴与平台变现能力;
杂货与零售配送:包括与Costco、Target、Sally Beauty等合作,将原本非餐品项转化为配送对象,使Uber Delivery成为”即需品速送平台”,接近中韩的”闪购”。相对于餐饮外卖,这部分的客单价更高、履约成本更低,未成熟但扩张空间大。
在外送服务扩展至杂货、零售、美妆与日用品等使用场景后,平台广告收入增长,单次配送成本也呈现季度连续下降,规模经济效应逐步显现。值得注意的是,Q1的增量利润率(Incremental Margin)达到9%,这个指标考核的是企业新增收入中体现的利润,意味着每新增1美元收入,能带来接近一成的额外利润,显示成长效率极高。
规模性优化的尝试与风险
Uber单季行程数突破30亿,交易额超过400亿美元。在这样的情境下,单一地区与单一产品的增长,无法对整体盈利优化带来规模性贡献。公司尝试给的叙事是从更高的层面观察,怎么做能让整体的收入/费用/净利能有飞跃式的优化,我们认为这是谈自动驾驶、配送、保险的原因。
按照这样的路线,Uber平台将从”高变动成本型”转为”高资本杠杆型”。网约车与配送提供现金流,广告与保险带来毛利提升,而自动驾驶则构筑起未来十年的商业护城河。它仍然是一家平台,但它选择的方向,将使其在毛利率、自由现金流与资产运用效率上,成为与传统平台截然不同的存在;在未来自建自动驾驶车队后(如果这么做),Uber甚至可能变成资产型运输公司(原本是平台型),可以导入超自动化网约车与配送。
但任何颠覆性突破都非无代价。世界银行与IMF曾指出的高度集中式”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风险,可能就会发生在Uber 自动驾驶事业在都会区高度覆盖的时间点。我们认为一旦覆盖超过30%的都会区,结构性失业、阶层排挤与治理滞后将成为难以忽视的外部性成本。
也许这又是另一个新创与ESG层面可以关注的议题。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