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YO再造新风口?

虎嗅 虎嗅网 翁章 2019-06-05 14:51:43

从明面上来看,OYO与华住的PR攻防甚至将问题聚焦到“是否要烧钱换市场”上。

新故事太少的2019显得过于沉寂了,与往年相比,单纯一个瑞幸上市的消息,远没有直播答题、吃鸡、ofo等足以对大众胃口。

C端产品的狂欢时代早已过去,资本市场更相信ToVC的快速上市玩法,当瑞幸成为一个资本、产品、用户三方共赢的范例,后趋者必然悄然而至。他们完全抛开了以用户数换流量再变现的“传统玩法”,而转向试图通过“烧钱”直接拉大市场,产生规模效应,弥补先天故事的不足。

反正最后都是为了更快地打包上市,谁还相信“风口”与“猪”那套?

年初迅速进入资本眼球的OYO,其实在未来不会是特例,瑞幸的模式证明只要在单一市场规模做到了足够大,自然有机构愿意为你的上市买单,甚至项目创立之初就可以安排好上市的剧本。

以一个产品为原点,去做生态圈早不好使了,时间等不起,资本也等不起。与其说,互联网早期投资的风格略像“RTS”(即时战略游戏),现阶段来看大家更热爱能速胜的“MOBA”,毕竟最终是要看投资回报率的。

OYO的打法注定与华住这类老牌的酒店连锁不同,因为倒推来看,OYO模式的目的在于快速上市,再去别的行业复制这样一种成功模式,而以华住为代表的传统酒店连锁业要做的则是以持续服务换增值。

所以,OYO与瑞幸一样,实质上是“更精准的C端产品”(只是这个C是VC),他们没必要去过多地煽情为用户讲好故事,做的事只要资本市场认可就好。

OYO的驱动力不在于PMF(Product-Markert-fit),去解决具体的某个行业痛点,或者用户诉求。从明面上来看,OYO与华住的PR攻防甚至将问题聚焦到“是否要烧钱换市场”上。

OYO的简单逻辑

如果说,“风口模式”代表了一种桌面上玩家通进的,最终用流量换市场的模式,那么OYO不会是下一个风口,因为OYO虽然嘴上不会承认“烧钱策略”是一种对竞品的指引误区,但骨子里是想让竞品明白这个市场不是蓝海,也不是红海,他是属于OYO的。

前期的烧钱只是抬高这个游戏准入门槛的策略,OYO希望的是拉以华住为代表的传统酒店连锁下水,此外让美团携程等本身就有酒店业务的互联网企业感受到进退维谷的焦虑。

最终对于OYO来说,作为新进者,看似烧钱的战略很傻,但无形中建立了“新快捷酒店”的标准,这就造成后来者的尾随,在面对用户时,就必须投入不低于此标准的运维成本,才能在这个看起来新的细分市场中不至于被挤掉队。

整体来看,尾随者越多,意味着OYO前期投入的运营成本其实不算什么,因为未来在众多竞品被误导进入后,这个新市场的总运营成本会逐渐被拉升。当这个投入成本超过了限度,产出却达不到预期后,整个市场的边际效益一定会持续递减。

这个时候OYO的“烧钱策略”已经大获全胜了,资本早已洗白上岸,OYO大可以去讲另外一个全新的故事(就像不止是咖啡的瑞幸,扎入烘培市场)。

在新的故事之后,相比打车、外卖这种高频需求,住宿除非是商旅人士,中小旅店的需求量爆发期也仅会集中在节假日和周末,需求无法负荷越来越高的运营成本,最终,这里剩下的只会是一个有需不强的鸡肋市场,对于华住、格林豪泰、速8等传统连锁酒店,跟进的话,要么继续相信所谓的帮助中小酒店运营能带来高溢价,要么只能扭头承认这是传统酒店业转型的败笔。

美团携程等互联网企业就很尴尬了,他们一面不相信传统行业的准入门槛坚不可摧,另一面只能持续投入,甚至可能在未来向OYO抛出某部分业务合并的橄榄枝,以满足一开始就不那么准确地被描绘的增长模型,并相信明天会更好。

OYO的简单逻辑在于,我让大家相信我创造了一条新赛道,而实际上只有我知道赛道的终点在哪。至于,大家信不信这条赛道,实践已经说明了一切。

但在简单逻辑之下,OYO的模式是很难站住脚的。

直白点来看,OYO创造的“新”之所以让人们相信这是新,是由于在传统的连锁酒店行业存在很多的价值盲区。比如:三线城市私人经营的中小旅店数量及其实际的入住率、加盟后所谓的全栈式服务能到底带来多少新的有效入住增长(这些都是OYO抛出,但目前没有去明确解答的问题)。

这些信息很难去量化,在OYO迅猛进入中国市场后,酒店行业及互联网行业应对的唯一方法是高管们的商业嗅觉,先行的判断让所有人都产生了两种误解——一种是,这个模式在印度行得通,在中国也一定行;另一种是,我们传统的酒店连锁运营模式已经过时。

后者的迷之不自信,是大家可能迈入“新赛道”这个糟糕陷阱的关键因素。

此外,18-19年互联网行业的不景气,加速了大家对新鲜事物的焦虑,长久的所有人对互联网模式“快速变化”的思维认知,让人莫名着急想要马上踏入这条全新赛道。

但这个赛道有那么新吗?

不那么新的OYO模式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OYO模式本质上与早就被市场吃透的网约车、互联网外卖模式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拆分来看,无论是OYO还是网约车、外卖,都由三重要素构成——运营方、加盟方、用户,只不过在前两者上,OYO在运营上讲的是全栈式商业模式带着印度色彩的外来故事,网约车和外卖则是可以具体到滴滴和美团的案例模型,而加盟方在OYO的故事中是中小酒店,网约车是自驾车司机、外卖是中小餐饮店。

这种模式的前提是传统行业(滴滴之于打车、美团之于外卖),协作效率低下,造成资源无法及时响应和及时匹配。

在这一前提之下,大家解决问题的途径无一例外的都是,对中间环节加以互联网化的改造。滴滴建立了一套打车响应系统,美团外卖则给中小餐饮店提供了一个更为高效的送餐平台。OYO似乎找到了酒店连锁行业内的价值洼地,并对其中的参与者进行从供给到需求的改造。

但实际上,OYO模式和滴滴、美团没有什么本质分别。只不过中间环节的标的物由车主、餐饮店变成了旅店。滴滴、美团大可以参照OYO,或者说现实是OYO参照了滴滴和美团,大谈有多少多少未被改造的车主或餐饮店,滴滴和美团又能怎么怎么为其赋能。

商业上PR的故事可以不一样,但能想到的套路总归是大相径庭的。与其说OYO模式是新事物,不如客观地讲它看起来更像是滴滴或美团外卖模式玩剩下的。到底是印度学习了中国,还是中国又向印度学习,最终傻傻分不清楚。

而在印度本土之内,早在OYO出海之前,平价旅馆标准化的市场早已不那么新奇,OYO可以说是曾与国内的NIDA Rooms、Zenrooms、 Reddoorz、Tinggal、Airy等同样面向东南亚的旅馆运营商厮杀后的脱颖而出的头部玩家。

同样是烧钱模式,NIDA Rooms在16年爆出资金链困难,并拖欠工资的问题后,17年拿到了盛大的领投的560万美元的A轮融资,但与OYO不同的是,此后NIDA似乎并没有被软银或者红杉看好,而高调进入中国市场。

所以,OYO对如何“烧“出条赛道是再熟悉不过了,印度的市场也表明,在OYO构建的这个赛道上,作为后续的跟进者,要么出局,要么只能投入比OYO更大的烧钱力度。

关于怎么“烧出一条新赛道”,ofo摆在那,太阳底下又还有什么新鲜事呢?

同理,OYO模式换张皮依旧能讲出动听的商业故事。我们选择一个较为传统的行业,比如:个体印刷业。

用OYO模式去看,中小不规范的街边印刷作坊太多了,我们在这种打印店打印一方面数据安全性没有保障,另外实体店的体验没有统一化的标准,再加上各家定价显然不可能那么规范,更宏大一点说,来打印店打印东西的用户,除了打印还有潜在的设计、购买打印物料的需求。

不管用户目前体验如何,加盟方(中小打印店店主)想必都有改善自己店面环境,引进新的高效打印技术的需求。假设,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开发出一条针对中小打印店店主的标准化的中间环节改造方案,并通过持续烧钱推广,占领了华北市场,并可以复制全国,岂不又是一条想起来都很美哉的新赛道?

因此,假设一种商业模式或烧钱换增长其实并不难,关键问题是“我的这个商业计划”无法实现的核心点还是在于——我根本无法判断钱烧到哪个临界点,市场达到了我的预期,我找到了最好的退出上岸窗口。

不需要列举,事实也证明,大部分持续烧钱的项目,最终不是为了颠覆某个行业以解决根本性问题,而是一种博弈感极强的投机。这也是从投机角度来看,OYO模式也不可能会是一种全新的玩法。

旧模式的老问题

对于一个不那么新的模式来说,类似产品趟过的坑,OYO也一定会踩。与滴滴、美团外卖另外一个极其类似的点在于,OYO类的酒店改造模式,实际上在中间环节改造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除了在运营上要投入很高的成本外,安全性是很大的一个隐患。

加盟的业主是否有前科、对加盟的旅店是否有有无吸毒、嫖娼等恶性犯罪行为发生的调查,以及所提供的标准化酒店用户是否卫生是否达标等,都是快速扩张过程中极易忽视的问题。

网约车和外卖早就为这一隐患提供了佐证,无法比对网约车和外卖当时的扩张速度是否会慢于OYO,但想必不会低于OYO,前期安全性问题在高歌猛进中是被隐藏的,然而对于提供私空间服务(网约车本身、外卖对家庭住址的把握),本身就很容易爆发安全问题。

网约车前期对司机身份的不审核导致的乘客遇害可见一斑,外卖爆发的报复性冲突也经常出现的社会新闻版面。而酒店这种更为私密的空间下,安全议题始终是绕不过去的,前两年和颐事件,以及对酒店是否会暗装监控的存疑,都会将这一特定问题的矛头指向运营方本身。

OYO能避免吗?我想很难。只是在高速扩张过程中,如何提前规避就很考验一个企业对用户的实心程度,毕竟投入更多的安保、卫生环境检测成本,是要计入运营成本的。

一个事实是,中国的情况目前尤未可知,但OYO印度在近期就已经招募了自己的Senior Safety Professionals,并在APP中置入了防范住户受到外部侵害的SOS按钮,并单独成立了 24x7 OYO Safety Response Team (SRT) 。

或许,印度是个特殊的国家,但在中国的住户,是否能同等享受一样的保护呢?我想,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最后

OYO的创始人阿加瓦尔或许6年前没有想到,OYO在中国会被视为鲶鱼,但客观地讲OYO建立了一个先入者的观念,即:OYO成为了任何关注酒店住宿行业不可回避和研究的议题。

对于品牌,这无疑是成功的。

但被资本裹挟的OYO在中国市场能建立起一个新的“风口”吗?个人认为不太可能。就像瑞幸之于星巴克,虽然星巴克的咖啡市场受到冲击,但其并未陷入瑞幸模式中与之鏖战(总之,在瑞幸烧钱时,星巴克丝毫没有降价)。

最后,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吗?我们不妨看,未来2-3年,OYO什么时候会上岸吧。

虎嗅

从思考,到创造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游客

2019-06-06

0
回复

我一直说OYO的本质是一个提供线下运营支持的OTA。

游客

2019-06-06

0
回复

C端产品的狂欢时代早已过去,资本市场更相信ToVC的快速上市玩法,当瑞幸成为一个资本、产品、用户三方共赢的范例,后趋者必然悄然而至。他们完全抛开了以用户数换流量再变现的“传统玩法”,而转向试图通过“烧钱”直接拉大市场,产生规模效应,弥补先天故事的不足。

反正最后都是为了更快地打包上市,谁还相信“风口”与“猪”那套?

资本并没有让生活更美好

游客

2019-06-06

0
回复

老外的互联网公司来中国不行的,上班像玩一样,开个代表处养几个人可以,真的打仗嘛,就呵呵了…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环球旅讯』公众号

获得最新行业资讯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客服
添加专属客服
客服二维码

您好,我是您的人工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