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技术有哪些挑战和机遇?

环球旅讯 2013-10-28 14:04:22 English

可穿戴设备在今年掀起了一股新潮流,但由于技术局限,它能否大规模普及以及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仍是未知数。

  【环球旅讯】注:本文作者为航空运输科技提供商国际航空电讯集团(SITA)的战略性技术研究分支SITA Lab的首席工程师Kevin O’Sullivan。

  2013年,可穿戴技术这一新潮流在迅速地兴起。

  今年似乎每周都有一两家电子消费行业的巨头宣布其计划开发一款智能腕表或智能眼镜。瑞士信贷非常看好可穿戴设备的潜力,它预计该市场的规模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会增长十倍左右,达到500亿美元。

  鉴于此,我们SITA Lab的团队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对可穿戴技术在航空运输行业的应用进行了调查。

  正如所预期的一样,我们收获颇丰,而且对可穿戴技术的限制与潜力都有了一些清晰的认识。

  我们调查的第一阶段是测试现有的可穿戴设备(Pebble Watch, Sony Watch、I’m Watch)或之前公布的设备(Google Glass和Vuzix M100)的技术功能,在了解到它们的技术优势和缺点后,我们在下一个阶段中将测试可穿戴设备在我们行业中的应用。

  可穿戴技术——炒作还是机遇?

  关于可穿戴设备一个常见的质疑是,它是一个制造更多麻烦的解决方案。这种质疑确实有些道理,一方面是因为它是项新技术,我们目前还不知道要用它来做什么;另一方面也因为,相比如今的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还有技术限制。

  假如它不能取代智能手机(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它的确无法取代智能手机),那它有什么用?我们真的会同时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平板电脑、一部手机和一只智能腕表或一副眼镜吗?

  要让可穿戴技术发挥其潜力,它在技术上面必须有一些提高,他们的发展也会适用于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Gordon Moore提出的。其内容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但与此同时,应用开发者必须学习新的技术元素、新的程式以及一套人机交流的新规则。

  这正是SITA Lab在下一阶段的可穿戴设备调查中准备做的事。我们会在户外做一些实测,找出哪些功能可以用,哪些不能用。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在技术创新方面,失败是常事。

  我们认为,商务旅行者是最有可能使用可穿戴技术的群体。他们既希望能获得工作相关的数据,又想“轻松上路”。

  让旅行者“轻松上路”是可穿戴设备和智能眼镜最突出的优势,可穿戴技术未来将能凭借这一点来吸引用户,这也是我们未来会研究的课题之一。可穿戴设备在飞机中转、乘客服务、工作任务和事件管理以及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应用都是我们将会研究的方面。

  未来大规模采纳?

  第一代可穿戴设备在许多方面都有局限(电池、屏幕尺寸、摄像头),但第一代设备的诞生已经是技术上的奇迹,特别是Google Glass。

  鉴于可穿戴技术的发展潜力以及电子消费巨头将新产品卖给我们的欲望,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比较保险的结论——可穿戴设备会成为未来的一部分。不过问题是,它会被大规模使用吗?还是说它只适用于某个细分市场?它未来将成为可穿戴设备中的赛格威吗?(某些人正认为Google Glass像赛格威那样,赛格威产品也一度被看好,但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它上市后并未获得预期般的反响。)

  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Eileen 编译)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环球旅讯』公众号

获得最新行业资讯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客服
添加专属客服
客服二维码

您好,我是您的人工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