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金融危机的话题充斥着各大媒体的头条,航空旅游业也未能幸免,三大航空集团第三季度合计亏损52.5亿元,各大酒店、旅行社也是度日如年。降价、削减航班和航线、裁员减薪依然是中国各大航空公司、酒店和旅游企业应对危机的杀手锏,创新和转型对于中国旅游企业来说仍然是举步维艰。
通过Google和百度分别对“旅游业降价救市”这一关键词进行搜索,竟然分别有288,000和21,500项结果。而进入11月,航空旅游业进入传统的淡季,经济大环境影响更使得今年岁末的降价战势必比以往来得更猛烈些,甚至有媒体也推波助澜宣称“旅游消费进入‘廉价时代’”。
但同时另一组相关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存款增加22070亿元,同比多增13798亿元,不少省市的居民存款增速甚至超过了100%。这说明,一向是居安思危的中国消费者更多的是在持币待购,他们与身处金融危机中心的欧美人民不同,缺的不是钱,而是消费的信心。所以,与其说旅游业者是在用低价激发“潜在”市场,不如说是手中可出的“牌”太少。
降价促销的确是最容易立竿见影的市场竞争策略,也是中国的旅游业者最得心应手的一张牌。原本就经常在价格战中拼杀的旅游企业,如今面临窘境,又是降声一片,降价潮中以牺牲品质博低价的鱼目混珠者也是大有人在,而此次危机的影响不会在短时期内恢复。那么这对一直试图通过机制转型创新而获得提升的进取型旅游企业以往的诸多努力意味着什么?对这些年业者不断培育逐步发展成熟的旅游消费市场又意味着什么?
值得欣慰的是,此次金融危机中笔者也注意到一些旅游企业的非降价救市做法。这些企业相信危机将促进旅游业格局的良性发展,加速洗牌,净化市场;会带来一些新热点,也会带来新机遇。这些企业首先积极控制成本,避免盲目扩大规模;加强现金流管理。其次,认识到如今随着消费者出游次数增多,游客的消费理念已经趋于成熟,并不会因为金融动荡而发生倒退,旅游企业间的竞争已经开始向产品创新方向转变。此时提升产品差异性,增强核心竞争力更为紧迫,而且是势在必行。
对此,笔者认为:从更大的产业层面来讲,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后经济已经进入新的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期,包括中国的旅游企业在内,单纯靠低成本、低价已经不那么灵验。如何才能拿出令消费者向往的产品?需要创意能力、创新能力,需要有对消费者需求的准确认知、把握和引导能力。旅游企业需要在这方面提升自己,也许这次金融危机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这个生存发展的关键时刻,业者更应该经常自问:是否有些过渡恐慌?自己一直坚持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是什么?在这个时候是否应该动摇?
后记:业者虽然不得不开始“过冬”,但从多方了解的信息来看,中国旅游业依旧被广为看好。以着眼于长远利益的旅游业投资者为例,中国仍然是其投资的重点并不会改变(实例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信心,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而言,始终都是最重要的资产。相信有信心度过此次危机的旅游企业能够利用此次危机实现一个靓丽的转身!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