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为什么爱上了槟城?

赵琳琳 环球旅讯 赵琳琳 2025-11-01 22:49:01

站在时代拐点

几年前,槟城(Penang)在中国游客心中,还是一个略显模糊的名字。

它不像吉隆坡那样高楼林立,也没有兰卡威那样的梦幻海滩,更不似仙本那那样“潜水圣地”的流量光环。那时的槟城,是文青们口中的“小众宝藏地”,一座安静的历史老城。

但今年,它好像悄悄火起来了。

壁画街前排起长龙,升旗山上全是拍视频的中国人。叻沙摊位门口排队的游客,比本地人还多。槟城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中国游客的心头好。

坐在出租车上,当地的司机笑着说:“这两年,槟城越来越热闹了。”

的确,几年前,来这里旅游的还只是少部分自由行旅客;如今,它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主流视野。

从“小众”到“主流”,槟城的变化,不只是游客数量的暴增,更是一场关于旅游逻辑、资本周期与城市未来的深刻转型。

从“打卡地”到“生活感”,中国游客口味的变迁

疫情后,中国出境游的重心悄然变化。

人们不再追求“打卡网红地标”,而是更愿意去寻找“有生活感的地方”。

槟城,正好站在了这种需求的交汇点上。

它既有文化遗产,又有现代便利;既有生活烟火,又有国际连通。游客可以睡到自然醒,喝杯手冲、逛逛街角书店、再去海边散步吹吹海风。

于是,这个被誉为“东方之珠遗落在海上的碎片”的城市,重新被看见。

中国游客的脚步,带来了流量,也带来了结构性红利:更多自由行、更多高消费人群、更高停留时长。

对旅游业而言,这种“生活化旅行”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一场消费观的代际转移。

它改变了目的地的叙事,也改变了资本的逻辑。旅游,不再只是“看风景”,而是“参与生活”。

基础设施的力量,北部门户的重塑

第八届槟城国际旅游交流会(PITE)2025在9.29-10.1举行。

今年的活动规模再创新高,共有48家参展商,

以及来自中国、印度、意大利、阿曼、菲律宾、阿联酋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国际买家与媒体齐聚一堂,为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契机。

当然,产业升级从不只是“软故事”,也需要“硬支撑”。

槟城也正在大力投资基础设施,以进一步巩固旅游业与会展产业的发展。

槟城国际机场的扩建,正是这座城市迈入下一个阶段的关键一步。

扩建完成后,其年旅客吞吐量将达1200万人次,是现有的两倍,成为马来西亚北部最大的航空枢纽。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槟城将成为马来西亚休闲与商务旅游的又一枢纽。

随着19条国际直航航线的开通,中国、印度、中东游客得以更轻松抵达。

槟城的旅游业不再孤立存在,而与物流、会展、医疗、教育形成联动的综合产业。

它要做的是一个“可持续型城市目的地”,一个让人愿意停留、愿意投资、愿意生活的地方。

全球旅游周期下的未来战略

全球旅游业正在经历一场“从目的地到生态”的重构。

后疫情时代,旅游的核心逻辑正在改变。

过去,“阳光、沙滩、酒店”是海岛经济的关键词;而如今,游客的决策链条更长、更理性,也更重体验与精神满足。

传统海岛度假地的边际吸引力正被稀释。

当全球中产阶层开始追求“生活方式的沉浸”而非“景点的打卡”,那些能在文化、创意与城市肌理中提供多层次体验的复合型目的地,正迎来新的黄金周期。

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东南亚国际游客增长率超过20%,其中中小型文化城市贡献了主要增量。相比马尔代夫或普吉岛这样的传统旅游引擎,像槟城这类“轻城市文化目的地”正成为新流量入口。

国际投资机构对槟城的关注,也逐渐从酒店地产转向内容驱动与创意产业孵化。

例如,本地的George Town Festival、槟城设计周,以及围绕创意经济的基金项目,正在形成城市软实力的增长引擎。

近期,《孤独星球》将槟城评选为“东南亚七大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首府乔治市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地,持续吸引全球游客与创作者的目光。

未来的旅游竞争,已经不只是景点之争,而是生态之争。谁能在全球旅游的周期波动中构建出可持续的文化与产业生态,谁就能成为下一个“长期赢家”。而槟城,正站在这样一个周期的拐点。

赵琳琳

环球旅讯

微信:DD719_0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环球旅讯』公众号

获得最新行业资讯

X

请确认需要提交的个人资料

咨询类型:
描述:
X

联系方式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