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企业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境商务活动日益频繁,推动了商旅管理市场的进一步增长。
一方面,企业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差旅管理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综合差旅成本,并强化员工的出行体验;
另一方面,不同市场的合规要求、成本管控压力以及员工安全健康保障,也对差旅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
这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契机,同时也考验着服务商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水平。
在2025环球旅讯峰会的商旅数字化论坛上,圆桌环节《跨境商旅:那些可以说的秘密》中,BCD Travel北亚区董事总经理高思伟、携程商旅CEO宋涛、联想集团全球差旅负责人杨晓娟,在旅讯商旅高级资深讲师、资深集采专家刘杨的主持下,探讨了跨境商旅服务中的痛点与应对之道。
以下为对话实录,内容有删减。
刘杨:在当前逆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位如何看待“跨境商旅”以及商旅行业全球化的趋势,将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三位分别是怎么看的?
高思伟:表面上看,当前像是逆全球化,但我认为这更多是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这是周期性的。中国目前5%左右的GDP增长其实仍然可观,只是相比以往习惯的8%到10%略显放缓。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关注如何提升商旅的效率与回报。我观察到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地缘政治和关税变化确实带来了一定影响。但从出行数据来看,中国的国际航班已接近甚至超过2019年疫情前水平,国内航班更是大幅超出。
虽然中美航班仅恢复了40%,但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增长更快,甚至已超越疫情前。中印关系也在逐步缓和,签证政策正在正常化,年底可能重启中印航班,这对商旅发展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此外,中国正在放宽入境签证政策,同时越来越多国家也对中国护照持有者免签,这将极大促进国际商旅交流。
我认为,中国商旅行业未来的发展应向日本学习。日本在长期经济低迷中依然保持了理性的市场竞争,不以量取胜,而是更注重利润和服务质量。中国行业也需要向这种健康模式转型。
最后,可持续发展也将是商旅行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
BCD Travel北亚区董事总经理 高思伟
宋涛:我们在七月参加了美国GBTA大会,也拿到了一些数据。
确实如你所说,今年全球差旅的GMV交易量已超过2019年,但如果考虑通胀等因素,实际出行量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中国仍是亚洲最大的差旅市场。同时,两个重要趋势正在显现。
首先是,差旅管控意识增强,数字化转型加速。
企业对差旅管控的接受度明显提高,整体市场趋于稳定,但对降本增效的需求更强烈。
越来越多企业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更强的管控,减少自由报销行为。实际上,在强管控体系下的业务量正在增长,未来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其次,尽管当前面临地缘政治与经贸环境的挑战,但中国企业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从数据来看,中国企业在出海与海外差旅方面同比增长了72%。
此外,企业对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显著提升。
疫情后,海外市场人工成本上涨明显,而中国企业在国内打造的数据化基础能力在海外具有很大优势。
例如,携程商旅的整体差旅自助和自动化完成率超过99.5%;而在亚太地区,整体线上化和自动化水平仍低于40%。这显示出我们在全球市场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杨晓娟:联想目前在全球70多个国家都有员工,差旅目的地覆盖180多个国家,触达城市超过3000个。
在这样庞大且复杂的体系下,我们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技术始终是我们的核心关注点。我们不仅关注自身差旅解决方案的技术发展,也密切跟进行业技术的最新动态。这包括员工端和管理端的系统界面体验,确保效率和用户体验并重。
第二,我们尤其关注差旅平台上的资源内容,包括机票、酒店、用车等。
随着OTA平台的发展和航司、酒店行业的数字化变革,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航司的NDC标准。这对我们的多段差旅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希望通过一个中心平台实现多样化资源的整合与统一管理。
第三,全球化差旅环境的差异,尽管技术迭代很快,但不同国家的数字化水平差异巨大。
东南亚国家,像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地的线上化程度远不如中国。这使得优质的线下服务体验变得尤为关键。
比如,员工拨打客服电话时,若能快速接入真人并获得高质量服务,整体体验会大幅提升,虽然这背后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但我们认为,如果能实现线上系统与线下服务的良好融合,作为企业,我们是愿意去买单的。
最后一点,我们高度重视数据的整合与利用。在差旅行业中,无论是日常汇报、采购管理,还是面向未来的AI布局,高质量、结构化的数据都是基础。我们内部也在持续探索如何通过AI提升差旅效率与决策支持。
联想集团全球差旅负责人 杨晓娟
刘杨:推动商旅全球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科技、资源整合、自动化和AI尤为关键。想请两位嘉宾谈一谈:从全球TMC和中国本土TMC的角度来看,目前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和条件?又分别面临哪些挑战?
高思伟:BCD Travel 的企业客户中,外资企业占比较高,因此合规性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此外是流程的统一性,我们服务覆盖全球 108 个国家,具备强大的执行力,总部一旦发出指令,能够在当天在各地同步落地。这种全球流程的统一性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当然,也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来自各国数据合规法规的限制。比如,中国的PIPL、欧盟的GDPR等,都对数据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据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我们现在可以将差旅数据导入AI模型,从中获取洞察,提出可执行的优化建议,用于改进差旅管理策略。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无论客户在哪个国家出差,差旅体验都要统一。
宋涛:携程商旅一直致力于打造全球性的差旅服务平台。
我们刚刚收购了欧洲一家TMC,增加了在欧洲6个+北美1个+非洲1个,共计8个市场的覆盖。目前携程商旅在全球自营的市场超过20个。
在这些市场中,我们不断探索客户的实际需求,服务覆盖范围和本地化服务至关重要。
同时,技术与资源的结合,即online content(在线服务资源),是我们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很多TMC宣称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但实际上许多服务仍需要通过电话线下操作。在一些市场,70%以上的差旅服务都是线下完成的。
我们认为,真正的online content不仅仅是展示资源,而是能够让用户进行在线预订、修改和退订。
虽然海外很多TMC有数字化解决方案,但它们往往没有与online content完美匹配,这导致用户最终依赖线下服务。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将携程集团在国际化过程中积累的资源与技术优势,结合当地市场的特点,提升我们的online content,这将是我们在全球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携程商旅CEO 宋涛
刘杨:对于企业而言,在跨境商旅中主要存在哪些挑战和需求,企业是如何考虑的?
杨晓娟:联想作为较早出海的企业,在海外差旅管理中形成了一个核心理念:全球资源整合,本地交付。
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规模化谈判,整合航司、酒店等资源,争取更具优势的价格与服务。
同时,考虑到我们在全球有众多站点,这些资源必须在本地化落地,确保员工在每个出差地点都能顺利获取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不是技术或数据本身,而是涉及合规、外汇、货币政策等跨国操作的问题。这也促使我们不断期待服务商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提升:
技术能力与资源整合,包括更强的线上资源能力、服务自动化水平;
线上线下融合体验,让用户既能享受在线便利,也能在需要时获得高效的线下支持;
数据整合与可视化,支持更智能的决策和管理;
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平衡,既能统一管控,又能灵活应对各地政策与用户习惯。
作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企业,我们非常重视TMC在全球整合能力方面的表现。对我们而言,如何在全球统一标准与本地灵活执行之间取得平衡,是差旅管理的关键。
同时,我也认为,这些挑战不仅是联想面临的,也是很多中资企业出海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比如如何在海外顺利完成支付、合规运营等。
因此,我们希望行业内优秀的TMC服务商,能够真正倾听客户需求,借助技术与服务创新,帮助我们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与出行便捷。
刘杨:从行业角度来看,不同区域的TMC是如看待中资企业全球化所面临的这些问题?当前有哪些解决方案能帮助企业应对这些挑战? 海外的TMC与中国本土TMC分别都准备怎么做?
宋涛:携程集团及携程商旅目前在全球约 27 个国家拥有独立的的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票台,覆盖休闲和商务差旅。我们在各地建立了本地化的支付、结算和发票体系,尤其在亚洲市场,这些差异性尤为突出,也正是我们过去三年重点打造的方向。
在数据方面,我们也投入巨资,在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地设立了数据中心,实现了区域间的系统和数据隔离,确保合规与安全。
此外,针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特殊需求,我们特别关注出行安全。
比如在部分国家,商务出行可能面临实际安全风险。因此,我们推出了“酒店安全评分系统”,涵盖夜间安全、女性安全、抢劫风险等多个维度,数据来源于具公信力的机构。这样,用户在预算范围内也能选择更安全、安心的住宿选项。
这些能力背后,是我们在技术、内容和本地运营上的长期投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为跨国企业和中资企业出海提供更专业、更安心的差旅服务。
高思伟:我们观察到,有些海外企业会将生产线转向东南亚,如越南、印尼、印度等地。这直接带动了中国员工,特别是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出差需求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一些中国企业也在出海过程中遇到挑战。
比如在中国已经建立了 in-house TMC(自建差旅管理团队),但在海外由于人力和资源有限,难以复制相同模式。
这时,他们会向我们寻求帮助,特别是在南美、非洲、中东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差旅环境更复杂,我们在当地设有办公室,能够提供支持和建议。
我们依靠各地团队的本地经验与资源,为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确保他们在全球范围内都能获得稳定、高效的差旅支持。
刘杨:在跨境商旅中,除了中国企业的出海解决方案,大家如何看待入境商旅需求?如何与全球其他地域的TMC的合作?
宋涛:实话实说,在大中华区,我们的差旅解决方案相比国际TMC确实处于领先地位。
许多客户的全球采购负责人来华参观后,对我们的系统演示感到震惊:高度自动化、自助率极高、服务团队规模精简,却能实现极高的客户满意度。这背后,离不开中国企业的互联网基因与务实的执行力。
同时,国家的政策也越来越开放,入境业务持续增长。
我们还观察到一个趋势: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开始在中国放开国际采购权限。中国区域的采购负责人在有机会的情况下,往往会更倾向于选择本地化能力最强的TMC来承接更多业务。
高思伟:这几年,受益于签证政策放宽,来华的国际旅客显著增加,尤其疫情后呈现“报复式回归”。对我们而言,这也带来了强劲的服务需求。
我们一直在努力协助全球客户更顺利地来华出行并使用本地化产品。最常见的是国内航班,由于海外GDS系统信息不完整,我们会提前为客户安排好机票,确保他们在中国的出行体验顺畅。
此外还有高铁,如今已成为外宾来华的“必体验项目”,很多人希望亲身感受中国同事的日常出行方式。
此外,我们还提供接送机、贵宾通道等本地服务,确保客户在中国的旅程高效、舒适。这就像我们在全球其他市场的服务一样,通过覆盖能力,帮助客户接入最合适的本地资源。
刘杨: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随着时代的变迁,Z时代的年轻人将成为社会的中间力量,企业和TMC如何看到年轻一代对跨境差旅提出的需求和挑战?
杨晓娟:越来越多年轻员工会向我们反馈,比如在小红书或其他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出行产品或服务,质疑为什么差旅系统里没有这些内容。这是我们当前在企业差旅管理中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
特别是在一些新兴目的地,员工更倾向于从社交平台获取信息,这也促使我们思考:OTA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正在不断拓展企业差旅的场景和用户期望。
因此,我们也在积极响应这些需求,比如正在推进一个AI项目,不仅关注行程管理,还计划整合目的地的吃住行娱等本地生活信息,为差旅员工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体验。
说到底,这些“Z世代”的反馈,是帮助我们优化差旅管理方案的重要动力,也让我们的服务更贴近用户真实需求。
高思伟:我认为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年轻人成为差旅主力,他们对服务的期待也在不断提升,比如更倾向于即时沟通,希望通过即时聊天工具而不是传统的邮件或电话解决问题。
但我们研究发现,即时聊天虽然更便捷,但处理效率反而可能低于邮件和电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正在引入AI技术,通过智能助手提升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
此外,年轻用户对差旅服务的要求已经不只是订票本身,还包括座位选择、个性化偏好等更多细节。这对我们来说是压力,但也促使我们不断优化服务、加快进化。
宋涛:年轻人敢尝试、敢挑战,充满活力,也正在推动整个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对于那些具备技术能力、拥有强大在线内容资源、并能提供优质服务的差旅服务商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携程集团本身具备OTA背景和互联网基因,我们始终追求服务质量,同时注重覆盖与本地化,在每个市场都努力打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些年我们持续在全球布局,收购了日本、越南的业务,进入欧洲市场,都是为了不断学习、迭代、校准方向。
未来希望携程能继续与行业、客户共同进步,一起把行业做得更好。
刘杨:最后,请三位嘉宾分别用一句话,为中国差旅行业的出海发展送上一份寄语。
宋涛:我们的目标就是星辰大海。
杨晓娟:中国的差旅管理者和出海企业一样优秀、一样专业。不仅在产品和技术上具备全球竞争力,更具备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的潜力。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差旅经理都将在国际舞台上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专业影响力和话语权。
高思伟:我想用我们公司的口号来作寄语:Travel Smart, Achieve More。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