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高铁站,面积堪比小国

谢常青 环球旅讯 谢常青 2025-07-13 19:35:02

超级工程,重庆东站

“我们站在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站前,它就是重庆东站,面积堪比一个小国家!”

近日,重庆东站正式投用,成为游客新晋的打卡点。

它到底有多大?

据官方报道,重庆东站站房枢纽总建筑面积达122万平方米,这是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两个广州南站那么大,更具体点来说,差不多相当于170 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比很多城市的中心城区面积都大。

说它“世界最大”,先要搞清楚赛道:

比的不是“客流”,而是“站房一次建成面积”。

北京丰台站约40万平方米、上海虹桥站约44万平方米 ,而重庆东站一次成型122 万平方米,就连雄安高铁站,建筑面积约47.5万平方米,在重庆东站面前,体量上就小了很多。

这种超大的建筑面积,为重庆东站后续的功能布局和旅客容纳量提供了坚实基础。

再看站台规模。

重庆东站站场规模为3场15台29线,站房共4层,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达1.6万人次,居全国前列。


图源:中国日报

换算成日常场景,就是春运最挤那天,把观音桥步行街一半的人塞进车站,还能让他们5分钟内换完地铁、出租、网约车。

而站台数量和线路数量决定了,车站同时能停靠列车的数量以及发车频率。

像上海虹桥站,站台规模为16台30线,虽然和重庆东站相差不大,但重庆东站在整体站房及配套设施面积上远超上海虹桥站。

如此大规模的站台,能极大提升运输效率,从容应对大量旅客的进出站需求。

话说回来,为什么偏偏是重庆成为了超大规模的高铁枢纽?

从地理位置看,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处于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

重庆东站建成后,将成为重庆构建“米”字型高速铁路网的核心节点,它陆续接入渝厦、渝万、成渝、渝贵、渝昆等多条高铁线路。

未来,从重庆东站出发,1小时可通达成都、贵阳,3小时能抵达长沙、武汉、西安、昆明,6小时可到达北上广深,形成高效通达的高铁出行圈。


图源:重庆日报

不夸张地说,重庆人以后出差,上午在广州喝早茶、晚上回洪崖洞烫火锅,高铁票可能比机票还稳当。

而这种强大的辐射能力,让重庆东站成为西部地区连接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地位在亚洲众多高铁站中也极为突出。

从布局来说,与传统高铁站不同,重庆东站打破“就车站建车站”的老思路,采用 “站城融合” 设计理念,将规划、交通、功能、风貌、空间等五方面完美融合起来。

这个高铁枢纽引入枢纽东环线等普速铁路,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24号线以及城轨快线27号线等4条轨道线路。

当然,重庆东站不只是“大”。

它还是全国少数采取“绿建三星”最高标准设计建造的综合枢纽,一年可省电618万度,减少碳排放8029吨。

实际上,重庆已有重庆北站、重庆西站和重庆站(已启动改扩建)三个主要客运枢纽,为何还要规划建设东站?

多年来,受城市发展格局影响,重庆铁路枢纽的北站、西站及重庆站均分布于长江以北,其中西站与北站承担了中心城区近九成的高铁客流。

然而,长江以南的南岸、巴南等东部槽谷区域,虽占中心城区三成多面积、居住人口超 200 万,却一直缺乏高铁线路覆盖。这种状况长期存在,导致铁路枢纽形成了 “北重南轻、西重东轻” 的布局失衡问题。

按照规划,重庆未来将有大约10条对外高铁线路,构建起8个方向的高铁大通道。

到那时候,中心城区远期每天要开行 1000 多对高铁列车,而目前北站、西站的接发车能力,已经没法满足未来新增高铁线路的接入需求了。

重庆东站建好了之后,长江以南的中心城区就终于有了高铁枢纽站,不再是一片空白了。

长远来说,等更多高铁线路通了之后,东站就会成为重庆的一个重要门户。

它能帮重庆更好地立足西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还能方便重庆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些世界级大城市群联系。

另外,不管是面向东盟,还是连接欧亚,东站也会是重庆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总体来说,重庆东站不是简单的超级工程,它是把一座立体城市插进了铁轨之间,让重庆从“山城”真正升级为“高铁上的直辖市”。

下一次再有人问你重庆有多大,你可以说:

一个重庆东站,装下半个观音桥的人,还能让你5分钟之内去往成都。

图片

谢常青
谢常青
个人主页

使用微信扫一扫

已发表文章 104 篇

环球旅讯

交流请加微信

xie1732
ivy@traveldaily.cn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环球旅讯』公众号

获得最新行业资讯

X

请确认需要提交的个人资料

咨询类型:
描述:
X

联系方式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