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80撞上廊桥,飞机大到机场容不下了?

赵琳琳 环球旅讯 赵琳琳 2025-07-13 19:30:11

世界变了

7月12日,澳洲航空一架A380客机在悉尼机场撞上廊桥,一台发动机短舱前缘受损,航班延误约21小时。

航班原计划从悉尼飞往约翰内斯堡,事故没有造成人员受伤。

这次事故看似是地勤误操作,但其实暴露了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全球最大客机和机场地面设施之间的协调机制,远远落后于现代航空工业的复杂性。

作为全球最大客机,A380自2007年投入服务以来,几乎没有飞行事故,它的安全记录可以说是完美。但地面阶段的小事故却偶有发生:

  • 2024年,新加坡樟宜机场

一架阿联酋航空A380在地面滑行过程中,翼尖擦撞地面加油车,造成航班延误、机翼小范围损伤。

  • 2023年,洛杉矶国际机场

一架韩亚航空A380因未正确对准停机位,尾部过长导致与后方拖车平台轻度碰撞。

这些事故都发生在地面滑行或停靠阶段,与飞行本身关系不大,却暴露出“超大体积”客机与传统机场设施之间的不协调。

换句话说,A380是一个需要全世界围着它转的飞机。但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再愿意这么配合了。

A380设计于20世纪末,目标是应对当时对高密度、大流量长途航线的需求。

它的优势在于极高的载客量,标准布局下可搭载500至850名乘客,极大提高单次航班的运力。

但随着航空市场的演变,A380的“超大”优势开始转化为劣势:

  • 体积过大操作难

A380翼展达79.75米,是普通窄体机的两倍,比很多登机桥设计都更宽,容易出现误判和空间死角。

对地勤车辆、登机桥、廊桥位置要求更高,且需要双层登机桥配合,增加操作复杂度。

  • 机场设施难以适配

它的双层客舱意味着需要双桥登机、双层清洁、双层供餐和维修系统;它的滑行半径和起飞重量要求机场重新设计滑行道、桥臂、泊位和消防演练。甚至连航站楼里,行李传输系统都要单独配置。

  • 运营灵活性不足

现代航空市场更倾向于多点对多点的灵活航线网络,频繁且多样化的中小型航班需求增加。相比之下,A380适合超级枢纽集中运营的“大班机”模式日益式微。

  • 成本太高

A380四台发动机的高油耗,在油价高涨与碳排放监管趋严的今天,令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相比之下,波音787、空客A350等因其灵活性和经济性被更多航司青睐。

这些因素叠加,使得A380运营难度不断加大,机场和航司都面临巨大的适配压力。这次撞廊桥事故正是这种“错位”的表征。

随着全球旅游业从超大型枢纽向多点分散发展,A380的“集中化、高密度”运营模式正在失去优势。而空客也在2021年宣布停产A380。

全球曾运营A380的航司不到15家,其中长期坚持的仅剩阿联酋、卡塔尔、新航、澳航等少数几家。而B787、A350客户遍布全球,适配性远高于A380。

你认为A380空中巨无霸的光环是否正在暗淡?未来会被淘汰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赵琳琳

环球旅讯

微信:DD719_0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环球旅讯』公众号

获得最新行业资讯

X

请确认需要提交的个人资料

咨询类型:
描述:
X

联系方式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