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无法在2025年获得欧洲适航认证。”
这是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负责人弗洛里安·吉勒梅近日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的明确表态。
他预计,这款中国国产大飞机要拿到欧盟的适航证,至少还需3至6年。官方理由是:“我们需要对飞机设计及其部分零部件进行验证测试。”
从监管逻辑看,这并不意外。
有分析人士认为,“C919 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必须通过更多的飞行来证明,监管机构持有怀疑和严格审查的态度是正常的。” 技术门槛确实存在。
只不过,认证耗时被“拉长”,未必全是技术原因。
C919早在2022年就拿到了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证,并于2023年完成首次商业飞行,正式进入运营。
而在全球市场上,欧美两大适航认证依然是C919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门槛。美国方面,FAA尚未对C919启动认证流程;欧洲这边,则仍处于审批阶段。
对比之下,另一端的市场却已火药味渐浓。
今年4月,空客的全球交付量下滑至约55架,并非因为订单需求不够,而是“缺发动机”。2025年上半年,空客预计产量还将持续降低。
与此同时,波音也并不好过。欧洲最大的低成本航空公司瑞安航空最近就表态,若波音飞机因关税战大幅涨价,不排除取消数百架订单,并考虑包括中国商飞在内的替代选项。
反观国内,C919自一上线便迅速“收割”市场。东航将初始的5架订单扩大至105架,四大国有航司总订单已超300架。
但必须承认,放眼全球,C919目前的产能仍是有待提高。
据lBA Insight的预测:
- 商飞C919:年产18架(2025)
- 波音737 MAX:年产448架(2025)
- 空客A320neo:年产654架(2025)
虽小,但稳。“内需支撑”,也是事实。
特别是在中美摩擦背景下,多家中国航司暂停接收波音机型,国产替代的意愿空前强烈。C919还未“出海”,已率先锁定国内刚需。
不过,中国商飞的视野并未止步于本土。
在 C919 尚未获批准入的阶段,更小型的 ARJ21(现名 C909)已经先一步 “走出去”。
目前,印尼、老挝、越南等国已陆续引入 C909 开展商业运行:
- 印尼翎亚航空:2022年12月接收首架 C909,次年4月首航。
- 老挝航空:今年3月接收首架C909,此前已获老挝民航局型号认可证;
- 越南越捷航空: 今年4月向成都航空湿租两架C909客机,运营 “河内 = 昆岛 = 胡志明” 航线。
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是:愿意接受中国适航体系,从而为C919未来的国际化探索提供了可复制的“前哨经验”。
欧洲监管EASA提出的“3-6年”认证周期,与其说完全是技术流程,不如说更像是为欧洲自己争取的一段“战术缓冲”。
吉勒梅自己也承认:“一旦EASA通过认证,C919将获得‘国际价值’,这有助于中国商飞在非洲、亚洲等市场拓展客户。”毕竟,许多国家的适航审查会以欧盟标准为参考。
而这,正是潜在的焦虑所在。
空客与波音主导全球窄体机市场已数十年。如今,随着政策推动、市场支撑与技术演进“三管齐下”,中国的国产大飞机逐渐腾飞。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大局势的变化下,中欧近年来互惠交流愈发升温,双方近期还宣布同步取消对彼此往来的限制,也是双方未来可能进一步友好合作的良好信号。
从C909的“铺路”,到C919的“蓄势”,中国商飞已在实战中建立了信心与底气。
C919飞得或许不快,但挡也挡不住。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