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盈亏之谜:网约车平台之王为何无法盈利?

客单价、佣金率与司机激励的均衡术。

滴滴近日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呈现出一幅耐人寻味的财务画面:

单季交易量高达42.66亿笔,合并报表收入达到529亿元人民币,但净亏损仍达13亿元。作为中国网约车领域的领军企业,滴滴的财报向投资人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这家公司是真的不具备盈利能力,抑或只是尚未找到盈利节奏?

同时间,滴滴的全球对手Uber却实现了显著盈利,进一步突显了双方之间的差距。本文将解构财报数据,并延伸观察聚合打车模式的发展机会,尝试为这场网约车新博弈找出未来的转折点。

01

如果Uber是典范

滴滴还差了什么?

是赛道的问题还是车手的问题?一季超过40亿次的交易量(用车订单数),还不能盈利?但从滴滴的全球同业Uber来看,就是另一番风景。

从交易量来看,Uber在规模上明显居于劣势:Q4总订单数30.7亿笔,远低于滴滴的42.6亿笔,滴滴即使仅计中国境内(32.5亿笔)产量,也已超越Uber全球数据。然而,在收入与盈利表现上,两者却出现了明显反差。

Uber第四季总交易额为442亿美元,约合3,210亿元人民币,是滴滴的1,032亿元人民币的三倍有余。平均佣金率方面,Uber达到27.0%,而滴滴仅为18.5%。在这两项差异驱动下,Uber取得119.6亿美元(约869亿元人民币)的收入,是滴滴平台收入的3.5倍。

即便将滴滴合并报表中“核心平台”以外业务都纳入比较,其Q4总收入529亿元人民币,仍仅达Uber同期收入的64%。换言之,Uber以较少的订单数量,创造出更多的收入,背后所反映的,不只是单价与佣金结构的不同,更揭示了两家公司在业务模型上的本质差异。

02

盈利关键

客单价、佣金率与司机激励的再平衡

造成滴滴与Uber获利能力差异的主因,归根结底在于三个层面:

1.客单价:中国用户平均付费较低,客单价远不及欧美市场;

2.佣金率:滴滴为平衡司机收入与政策压力,Take Rate相对境外同业明显偏低;

3.司机补贴:平台对司机仍提供一定激励,进一步压缩平台利润空间。

而这三者的改善空间,将决定滴滴能否从一家高交易量公司,转化为高收入/高盈利平台。

03

短期有盈亏之忧

长期藏转型之机

海择资本认为,尽管仍处亏损状态,滴滴的运营效率已逐步展现。根据财报,滴滴在运营支持、营销与研发方面的费用率,分别仅为收入的4.0%、6.1%与4.0%,显著低于Uber与Grab等国际同业。

这显示出一个新趋势:当前网约车技术已趋于成熟、资本市场氛围已不鼓励激进补贴,既不像过去必须有大额技术投入,也跳脱了营销补贴的价格战怪圈。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滴滴的机会可从三个时间维度切入:

  • 当下:费用率控制得宜,具备良好运营效率;
  • 短期:海外市场佣金率仍低于市场平均,有调升空间-相较于东南亚Grab在响应式服务(On-Demand)的佣金率达15.0%,滴滴海外的佣金率仅9.6%,确实偏低,更别说与Uber(27.0%)相比;
  • 长期:中国本土客单价与佣金率即便只是微幅提升,盈利能力都将迅速改善-现在的疑虑是中国的订单均价能提升到什么规模(客单价议题),以及在政策面与行业竞争面是否能允许本地生活服务商涨价(佣金率议题)。

04

聚合打车

新的衍生赛道与机会

在关注滴滴能否模仿Uber之外,我们可以关注另一个正在全球兴起的趋势:整合“多平台”与“多运力”的聚合打车平台。

中国的聚合打车已经很成熟,日交易量最大有在500至1,000万单区间的服务商(见附图),主要流量入口如高德(地图)、腾讯(社交)、百度、美团(生活服务)、支付宝(电商)、哈啰(出行)、携程(旅游)、抖音(短视频)…,都建立了聚合打车平台,强调低佣金、多运力、多平台。这些平台本身不自营车队,而是整合多家运力与服务商,建立覆盖更广的叫车生态。

这股趋势也逐渐向海外扩散,亚洲各区也开始了“类聚合”的演化:

  • 中国供应商(比如悦行Heycars)将聚合平台带到东南亚、东北亚。
  • 印度的Namma Yatri采开源协议、0佣金政策,结合政府与社群力量,聚合当地出租车司机与三轮车;
  • Grab自印尼与越南开始推出Aggregator模式,让第三方出租车及私家车平台/车队接入;
  • 日本的MOV(DeNA旗下)与S.RIDE(Sony旗下)聚合多家出租车公司运力,但不自营车队,也不干预车价与派单。

整体来看,未来如同中国走向更完整聚合用车服务也不奇怪。

滴滴作为中国交易量最大的出行平台,其收入结构与盈利能力尚有优化空间;但从费用控制、未来增长动能看,其在境内外与新型聚合平台的竞争与合流,是值得持续观察的市场格局。

罗海资

海择资本 创始人

罗海资,海择资本创始人。曾于2012年加盟携程旅行网,同时也以鲸涛为笔名于财经媒体发表机票、酒店、旅游相关的批发商与渠道生态圈的观察评论。罗海资拥有台湾证券暨期货市场发展基金会(证基会)企业发言人班、财报分析班学程,并曾在台湾嘉实财经任职资深记者,负责上市公司研究。

Haitzu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环球旅讯』公众号

获得最新行业资讯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