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条之后,中国旅游多久能恢复正常?

彭涵 蓝渊笔记 2022-12-08 11:42:14

异地出行兴起,旅游确定走上复苏轨道。

昨天下午,“新十条”闪亮登场,一时间全社会喜大普奔。

12月7日,国家联防联控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通知共提出10条具体事项,包括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优化调整隔离方式等。

现在,就算最死硬的清零派也意识到,“完全开放”只是早晚的事了。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7日当晚,一些网友发现很多感冒药的网购已经断货了:囤药成了很多人的下意识反应。这代表了另一种恐慌情绪。

幸运的是,还没有证据表明这种恐慌会持续很久,可能它只是重回开放中的一个小插曲。

从今年陆续“躺平”的各国来看,基本没有一个国家在“完全开放”之后,还会再收紧防控政策。

典型案例是日本。

日本完全开放的时间点是4月,然后在7-8月再度迎来疫情的高峰期,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飙升、甚至超越了历史峰值。

但日本依然没有回头,靠医疗资源硬扛过了这波冲击。

目前来看,中国正在从“逐渐放开”走向“完全开放”。

虽然难以预测速度有多快,但从政策释放“小步快跑”的节奏来看,中国很可能也不会再回头了。

即使2023年春运可能会“亿阳迁徙”,共存也已经势不可挡。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真看待这个问题: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到底多久能恢复正常?

这当然无法断言,但我们可以从其他国家的复苏历程中,获得一些启示。

笼统来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2021年都选择了“逐步放开”,在2022年选择了“完全放开”。

招商证券研究以这两个选项为起点,以半年时间为界,拉出了一个立体的“旅业复苏进度表”。其中覆盖了美国、英国、越南、新加坡、日本五个国家,以及餐饮、酒店、旅游、航空四个行业的数据。

在具体行业复苏的速度上,各国基本都是餐饮>酒店>航空客流>旅游。

餐饮、酒店的复苏先于航空,是本地游复苏先于长线出游、出入境游的体现。

而旅游(旅行社业务),总是一个国家里恢复最慢、最为“娇气”的行业——它对旅行限制的放开程度,要求最高。

即使是在“完全放开”半年后,亚洲这三个国家的旅游,也只恢复到疫情前的五成左右。

所以,“开放”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更可能是另一场漫长战争的开始。中国旅游业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另外,如果我们将新加坡与日本,在“完全开放”的时间维度上拆分的更细,还可以看到更有趣的脉络。

2022年3-4月,日本与新加坡都宣布迈向“共存时代”,解除了绝大部分旅行限制。

此后发生了什么?来看两组数据。

从餐饮、酒店、出入境旅客等方面来看,新加坡的恢复明显好于日本。据分析,这种差异与两国之间在人口老龄化、国民经济复苏、消费者信心等诸多方面有关。

对此更为详尽的解读,可以参考:2022海外旅游复苏洞察:中国摸着哪块石头过河?

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完全开放”后,两国在疫情冲击上受伤程度不同。

今年7-8月,两国都迎来了一波新的感染高峰。其中,新加坡的确诊与死亡病例,都远小于之前的峰值——而日本却创造了新的历史高度。

这对社会消费信心的打击,是极为负面与深远的。

这里的启示是:如果中国在逐渐开放后,也遭遇了疫情新高的冲击,旅游业或许同样会陷入一种类似“滞涨”的尴尬中:没有真正的限制在发生,但就是没人出去旅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消费刺激不会有太大作用。

未来,中国旅游业是走向日本还是新加坡,是一个有悬念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这个国家已经迈出了那艰难的一步。

落子无悔,我们唯有一往无前。

这里,我们再次重申几个重要的观察节点:

1.2023年春节与清明假期的出游人次

看春节,是为了验证如果疫情再现高峰,社会面的心态能否承受。

看清明,是为了验证国内居民旅行信心,是否有了充分恢复的基础。

2.在线旅游平台的业绩反弹

春江水暖鸭先知,携程同程这类平台的业绩恢复一般领先于行业。

3.酒店供给端的增加

如果有更多的酒店开业进入市场,那就是形势已经大好。

4.长线景区的业绩恢复

异地出行兴起,旅游确定走上复苏轨道。

接下来,就是一起见证历史的时刻了。

彭涵
彭涵
个人主页

使用微信扫一扫

已发表文章 77 篇

环球旅讯 合伙人、首席内容官

彭涵,环球旅讯合伙人、首席内容官,历任携程集团携程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旅悦集团高级公关总监、TBO(旅游商业观察)创始人、《中国企业报》旅游行业记者。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环球旅讯』公众号

获得最新行业资讯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客服
添加专属客服
客服二维码

您好,我是您的人工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