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软件行业素来被运筹算法业内称为商业应用纬度最高的领域,市场量级不小,进入壁垒很高,玩家数量不多。从容量上看,疫情前2019年全球有45亿航空出行人次,1%的GDP花在航空产品上,总共花费8760 亿美元;中国有亿美元的市场容量,2019年有6.768亿人次出行,占全球市场的15%,航空产品总额1542.71亿美元。
其中,航空业IT投资约600亿美元。除去硬件、分销等ERP类系统,航空运行与航空收益管理类的软件投资总额约为150亿美元。参考2019年的数据,全球航空公司IT投资约占其收入的5%,相比全球平均值,中国航司的投入仅占其收入的1.2%,投入偏低。
目前航空技术无论是飞机制造,还是智能化、营销、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商大多来自欧美厂商。但亚洲的文化、业务模式、规则、需求往往不同于欧美。时差、地域和语言上等方面的差别也造成了服务体验上的落差。国内航司核心业务系统各模块多年沿用海外产品,不少产品的功能并未随国内航空业务的发展做有效迭代。
正是看到了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匹配,在全球最大航空软件公司Sabre总部工作多年的单晓韵选择回国创业,打造新的航空软件品牌。单晓韵曾是Sabre大中华区的创办人和董事总经理,深谙国内的市场需求。在采访中派迩创始人单晓韵提到,国内民航规模增速大,之前很多学习外国的规则和模式已经无法和国内情势完全适配,海外高端的产品价格高昂,但在落地价值上又有限。这不仅为国产厂商的突围提供了机遇,也为航司领域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敞开了市场。
海外航司本土适应性不足,为国产替代带来市场机遇
派迩,总部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从2015年起,以运筹学和航空工程化算法为底层技术,专注于场景资源优化,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航空业的空勤、地勤和运价管理三大产品模块,涉及航空运行效率和航空收益优化两大领域,未来会向更多应用场景拓展。
空勤和地勤同属航空运行领域,侧重于“降本”。随着航空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攀升,通过数智化手段来提升管理效率成为当务之急。目前行业里的头部玩家多集中在欧美国家,比如美国的Sabre、Jeppesen,欧洲的Lufthansa Systems、SITA等。
空勤管理系统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需要尽可能地提升空勤资源的利用率和公平性,并优化降低各种飞行资源相关的支出。而且随着航空公司的规模扩大,决策难度呈指数级增长。引入运筹学模型,通过优化算法,可帮助航空公司实现昂贵空勤资源的效率、效益最大化。目前派迩的空勤产品已涉及十多个模块,形成完整的产品线,并获得国内外多家航司的认可。
空勤
地勤管理系统涉及航站和航班保障,细分包括飞机路由、行李车辆调度、HCC监装,升降机/传送带/客梯调度、摆渡车、污水车、机上清洁、值机柜台、要客服务、休息室和登机口等资源的排班派遣,需要针对不同场景的人员、设备、车辆进行调配和优化,对多资源,多场景的协同优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此领域,派迩于2021年签下了国外某大型机场的地勤资源优化管理项目订单,替代了其沿用多年的国外大品牌商的产品,国产软件逐步打开出海大门。
地勤
航空运价属于收益管理范畴,侧重于“增收和开源”,对于运价管理,涉及到原始数据采集、价格分析与制定、价格审批与发布等,细分到运价结构、产品结构、运价梯度、促销、竞争价格、查询分析等模块。在此领域,国外厂商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比如PROS、Amadeus、Sabre,SITA等公司,本土适应的问题同样存在。采访中派迩谈到的案例,三大航之一的一家航司于2017年引入的了某家国外公司的收益管理产品,接近2000万的前期建设费,以及每年2000万的订阅费。目前这领域有很强的国产替代需求。
航空运价
派迩自主创新研发的运价管理系统,在2021年与国内某中型航司成功签下运价管理项目订单,在该领域的国产产品破垄断趋势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21年,派迩也与欧洲最大的航空软件商汉莎系统公司完成了产品整合,成为其历史上第一家在产品模块整合上引入的非欧盟成员合作伙伴。
派迩目前已经积累了国内外近30家航空客户,和多家头部航空企业都有合作,国内客户包括中航信、国航、南航、东航、川航、深航、中货航、顺丰航空、京东航空、华夏航空等品牌。大陆之外的客户包括香港机场、台湾长荣、亚航、澜湄航空、印尼航空等品牌。这其中同时包括了项目服务和产品输出。
在降本增效上,据派迩提供的数据:某航司空勤产品实施后,排班耗时降低95%,劳动生产率提10%-15%,执行力的标准任务提高了50%,员工满意度提高70%,公平性提升10%,利用率提升5%-13%。疫情期间产品经过优化迭代,飞行小时提升超过16%,隔离天数、次数、均衡性提升了11%,过夜成本显著降低。采访中,单晓韵尤其强调了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她提到,未来的从业人员会更加关注是否被公平、有尊严地对待,在公平性方面应该去做更多的工作,这也会相应带来更多的隐形价值。
由于公司产品化转型的完成,收入模式也由原来的项目制收费逐步转型为订阅化流量收费模式,这种模式国外客户多年来普遍接受与认可,国内客户的接受程度也在逐年提高。
派迩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过硬、适应力强、高效落地
在算法运筹引擎上的技术积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算法技术运用到具体场景和产品中的能力,这种工程化的精准落地关系到算法的适用效果。单晓韵在采访中还补充到,场景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千变万化的,只有以产品化、工程化为核心,算法作为一个工具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化目标。
单晓韵提到国外产品在国内水土不服的问题,主要在于无法快速察觉场景的快速变化。东西方管理思维的差异导致了国外产品适应不良。国内环境变化大,业务需要灵活变通。单晓韵评价国外厂商在设计产品之初,会把管理优化、用户体验、产品拓展等方方面面考虑进去,这是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借鉴的。但面对国内复杂多变的环境,还需要能灵活迭代、随时优化。只有深入理解场景的多面性、把握场景的时效性,才能让产品背后的算法技术真正精准落地。派迩的独特性在于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的优势。
聊到派迩的竞争优势在哪儿,单晓韵提到两个重点,一是知己知彼。单晓韵曾在Sabre总部工作多年,2006年又回国搭建了Sabre的大中华区团队,其对国外厂商的了解足够充分,同时整个派迩团队不少核心成员都有在Sabre工作多年,也有成员在其他国际大品牌商从业多年,曾服务了全球六大洲50多家客户,积累了大量项目和产品经验。第二个竞争优势在于对客户及时准确地洞察和响应。国外厂商功能更新周期长,地理和时差的距离导致客户体验差,这些问题派迩都可以很好地应对解决。公司一线的业务人员服务于国内客户时,能够对产品的应用有更细节地把握,让算法能更快地针对场景变动做出调试和优化。只有经过不断地沟通、交流、碰撞,才能做出被市场和客户认可,易用的产品。
派迩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客户的需求和模式,团队已能很好地适应,形成了灵活可配置的产品力。比如派迩空勤产品的实施周期大概是国外一线厂商的1/2,甚至1/3,这也是派迩能与德国汉莎系统完成产品整合的重要原因。产品的快速适应能力和高效落地能力为派迩撬动原先旧格局提供了支点。
无论在算法研发还是在产品工程化建设上,人才都是关键因素。派迩目前有50多人的产品研发团队,包括2名“521计划创新人才”,8名相关领域博士。核心成员相关行业经验均在十几二十年以上。目前国内航空软件领域从外资公司出来坚持做产品的顶尖人才大多聚集在派迩,且已经凝聚了超过5年,在航空运筹算法和产品开发和运营上经验丰富。
派迩未来的产品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空勤、地勤、运价收益等主力产品的迭代,二是航司未来新零售场景的搭建,三是从航空向其他行业场景的拓展。
主力产品的升级迭代是一家好的软件公司长期发展的必然要素。派迩从2021年起,产品订阅化收费的模式将产品的进化升级和收入来源做了有效挂钩。
二是航司新零售的趋势。多年来航司一直处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中,票价发布被垄断,无法对航空产品和其定价有足够的创新,一部分利润被分销商瓜分,客户流量又被OTA(机/酒/车/旅预定APP)掌控。层层分销、多层分流最终的结果是最上游B端(航司)挣钱少了,最下游C端(用户)体验差了。
对此单晓韵提到,思维的转变是关键。订票只是开始,航空也不只是点到点的位移。从订票之后,整个的旅程都应该被视作一种体验。这是航司需要去关注的,而且航司本身也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派迩就是要做好运价引擎和产品赋能,提升航司的直销比例和用户体验,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去中间化,提高利润。
三是从航空向制造业、服务业的拓展。说起行业的拓展优势,单晓韵表示,航空资源优化作为企业服务领域最高纬度的应用场景之一,其规则的多样,求解的复杂、安全性,时效性的高要求,以及对各类人员和设备的协同优化,很多技术、理念和模式都可被借鉴到其他相对低纬度的应用领域。以制造业为例,航空的资源排班和派遣优化与工人排班、订单排产等有不少共通点。对于算法专家来讲,多场景、多维度的经验会提高场景适应和优化能力,有时甚至会出现高低纬度内容和理念的互补。跨行业、跨产品接触不同场景,对算法的更新和产品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公司已开发出一款离散制造业生产过程场景管理的SAAS产品。
评论
未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