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A

Airbnb中国房东:我的个人信息也要被分享了

虎嗅 虎嗅 WANFEN 2018-03-29 18:26:12

个人信息被泄露和交税是Airbnb中国房东最焦虑的两件事。

近期,Airbnb的中国用户们应该都收到了下面的邮件。

美国短租服务公司 Airbnb 宣布,为遵守中国的监管要求,将从3月30日开始向中国政府披露提供短租服务的中国房东信息。Airbnb 中国(爱彼迎)表示担忧的房东可以在停用他们的住址,以及房源下架前确认的预定,中国以外的房源将不受影响。

房东们的担忧主要来自下面这几个方面。“对我来说,(这封邮件)意味着他们会随时共享数据。因此,我会下架。”一名要求匿名的北京Airbnb房东向媒体说道。郑小姐做Airbnb房东已经四年了,她担心的是政府接下来有可能会开始征税,因此在犹豫是否要继续做下去。

中国房主们担心自己的住址等个人信息被泄露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最近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例如,Facebook最近因间接致超过5000万用户数据泄露深陷信任危机;打车、订酒店等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被曝光等事件,让个人数据保护相关问题格外受重视。李彦宏的一句“中国人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很多情况下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被解读为“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引来众多网友的谴责。

不过,政府选择让Airbnb分享房东数据,很大程度也是出于对用户和信息的保护。亿欧网记者调查发现,短租平台缺乏市场监管、用户维权难,例如短租平台对房客和房东并没有很严格的审核流程。 平台虽明确列出在确保房客安全等方面房东应遵守的条款,但并没有强制执行的意思。

信息方面,截至2017年年中,中国网络黑产从业人员已超过150万,市场规模高达千亿。中国的《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发布,并从2017年6月开始实施,其中规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应当在境内存储”,并根据要求向政府提供技术帮助。

在这项法律的影响下,苹果在1月份宣布,中国内地的 iCloud服务将转由云上贵州负责运营,苹果只提供技术支持。而且在这项法规执行以前,其他科技巨头就遇到了一样的问题,例如亚马逊AWS在布局中国时就被告知,在中国提供公有云服务要满足两点要求:1,所有中国的数据必须留在中国;2,所有技术服务都由中国提供。最后亚马逊 AWS 与光环新网达成合作。

而且相对于亚马逊一开始企图说服政府做点让步的态度,Airbnb对中国的监管要求一直都是积极拥抱的。它在 2016 年11月(《网络安全法》发布)成立时,就向中国用户发出了告知书,称将会把用户的个人数据储存在中国境内。而且在进入中国后,选择了在中国有广泛资源和政府关系的投资者(红杉资本、宽带资本)。

Airbnb的共同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内森也公开表示:“就地区而言,我们也和当地政府签订了很多谅解备忘录,会以非常积极开放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满足中国的监管要求。”毕竟共享经济有逃税之嫌疑,要看政府的眼色行事。

不过这样的态度也带来了房东们的第二个焦虑:交税。随着越来越多的房源开始由职业房东管理,做着和经营旅馆无异的事情,政府介入是早晚的事情。虎嗅2016年的一篇文章也指出:民宿分享经济不仅冲击的是传统酒店业的利益,而且由于短租比长租毛利高,一些房东改弦易辙,客观上加剧了长租市场房源短缺,而这是政府不愿看到的。

虽然Airbnb宣称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加大,但目前它在中国体量还很小,而且主要瞄准的是中国出境游市场。途家创始人兼CEO罗军曾表示中国大概有5000万套以上的空置房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截止2017年底,Airbnb在中国市场共有15万套房源,而它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途家网拥有65万套房源。

但是,Airbnb的中国房东们确实要为自己的未来多操点心,根据界面2017年的一篇调查,Airbnb内部管理一直问题不断(例如去年因为“道德窘境”离职的葛宏,和跨国公司都会面临的复杂的团队架构),房东房屋管理尚待解决(小猪、途家,都在给房东提供类似于公寓、酒店的标准化服务),以及至今还没能解决的中国发票问题。

因此,房东们的去留问题是该好好考虑一下了。

虎嗅

从思考,到创造

© 以商业目的使用环球旅讯拥有版权的内容,请遵循环球旅讯 版权声明 获得授权。非商业目的使用,请遵循 CC BY-NC 4.0

评论

未登录

去登录

游客

2018-03-30

0
回复

政治角度政府插手租房是必然,或许会出现这种情况,国家租房平台,政府是股东,找专业公司管理,监管还是属于政府。

公众号二维码

关注『环球旅讯』公众号

获得最新行业资讯

分享
微信
微博
QQ
收藏
评论
点赞
客服
添加专属客服
客服二维码

您好,我是您的人工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顶部
微信扫码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码参与话题讨论